新聞寫作
【摘要】新聞報道現(xiàn)場感,是指新聞記者在新聞寫作中,根據(jù)自己所見、所聞、所感,通過生動而形象的語言描述,再現(xiàn)新聞事實發(fā)生時的場景與氣氛。本文從三個方面淺析如何增強新聞報道現(xiàn)場感,進而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丟失紀念章31小時后,老人獲贈新獎章對92歲的劉廷珠老人來說,昨天是個難忘的日子。10月25日既是重陽節(jié),又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可老人的心情一直不好。因為頭一天,他在逛頤和園公園的時候,把自己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紀念章給弄丟了。
相信你過去看過一些文章,有這樣的感覺:有的文章讀起來,感覺非常的干燥,讀一會兒就讀不下去了。而有的文章,卻引人入勝,讀起來特別的鮮活生動,欲罷不能。造成這兩者之間差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僅有助于表明詞語的性質與作用、準確地表情達意,也有助于漢語言的規(guī)范。今天分享標點使用中的20例“疑難雜癥”,相信大家在日常寫作中都遇到過類似的困惑,一起來學習吧!
對于,沒有寫作過的新手,對寫作是恐懼的,感覺寫作是一件痛苦的事,這也難怪,這是人的天性,對未知是恐懼的。就好像很多人害怕黑夜一樣,因為對黑夜看不透,看不到黑暗處東西,而當白天來臨就不恐懼了。寫作也是一樣,如果只是想,面對未知的寫作世界,恐懼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你進入了寫作的領域,就會覺得也不過如此。
解放日報采編人員作品研討會——高淵作品研討會,10月20日在B1樓1050會議室舉行,希望借此形式在報社形成濃郁的業(yè)務探討氛圍和風氣,提升整體采編水準,培養(yǎng)名記者、名編輯,多出好作品。
摘要:新聞發(fā)現(xiàn)力是新聞生產的基本過程之一,也是一名記者應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終身錘煉的本領。本文通過案例剖析,提出記者提高新聞發(fā)現(xiàn)力應把重點放在技巧意識、受眾意識和全局意識上,而這三種意識都是建立在走深走實的基礎上。因此,走深走實就是新聞發(fā)現(xiàn)力的源泉,也是媒體融合背景下,記者發(fā)掘好新聞的法寶。
對媒體從業(yè)者而言,有必要了解人格權保護的發(fā)展脈絡,預防新聞侵權,同時理直氣壯地為正當?shù)男侣剤蟮捞岢隹罐q。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地理專業(yè)畢業(yè)生,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實踐中,常常思考“地理”與“新聞”的“兩下鍋”問題。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地理學具有很強的“跨界性”與“繁殖性”。有學者形象地將地理學比喻為“母雞”,“生出”眾多地理分支學科之“蛋”,而它能否“生出”一枚“新聞地理學”之“蛋”呢?本期來和小牛一起走進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長楊旭的“地理與新...
人物通訊是通訊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各單位、各地區(qū)都需要報道人物。這些人物包括政界高端、科教精英、海外名流、文壇翹楚、藝苑奇才、勞動模范、普通民眾等。
通訊員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寫稿。寫新聞稿不同于寫工作總結。工作總結總是這么開頭的:“今年以來”“六月份以來”“上個月以來”,等等,新聞可不能這么寫。新聞要講時效性,就要寫“今天”“昨日”等。消息要寫好導語,把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
人物是新聞報道的靈魂,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元素,人物報道通過對人物言行的描寫和對人物故事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以人帶事、以事顯人,趣味性和可讀性強,深受讀者青睞。
本網(wǎng)從今天(10月29日)開始推出《名家名記話新聞》專欄的第9個系列文章: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文學碩士姚贛南老師撰寫的系列文章,與大家分享。
傳統(tǒng)報紙常見的標題結構有引題+主題、主題+輔題及引題+主題+輔題,在這種形式下,不同性質的標題會分行展示,因此報紙新聞的多行標題非常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