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
2017年4月1日,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qū)掛牌。掛牌4年來,浙江自貿區(qū)舟山區(qū)域走出了一條“無中生油”“聚氣發(fā)展”的差異化、特色化發(fā)展道路,“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區(qū)”(即國際油品交易中心,國際海事服務基地、國際油品儲運基地、國際石化基地,以及大宗商品跨境貿易人民幣國際化示范區(qū))建設結出豐碩果實。作為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舟山分社的記者,從中國(...
文章要做到形與神的統(tǒng)一,歷來就有“形散而神聚”之說。職場上的公文材料也是如此,不但要講究“有形”,更要講究“有神”。有形而無神,是“花拳繡腿”,空有一副好皮囊,華而不實,好看不中用;有神而無形,沒有一個“好身材”、一副“好樣貌”,神也無所依托、難以體現(xiàn),照樣引不起人的興趣。好的材料,要“塑形”“賦神”并重,做到形神兼?zhèn)洹⑿紊窈弦弧?
寫作總打不開思路,怎么辦?我給大家推薦“三分法”:分類、分塊、分層。這不是什么“奇招”,而是基本的邏輯方法,通常從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出發(fā),以不同維度層層切割成若干子概念,最終形成一個金字塔觀點體系,通過分解概念達到深化認知、拓展思維的目的。
在材料中怡當使用小標題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增強文章主旨的顯明性,使其突出醒目;它可以增強文章的層次性,使其條理清楚;它可以增強文章的易讀性,使其易于閱讀。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提煉小標題的技巧,一起來學學吧~
作為一家根植于長江、深耕于水利的行業(yè)媒體,《人民長江報》主動作為,充分發(fā)揮行業(yè)主流媒體、流域權威報道的優(yōu)勢,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及水利行業(yè)中心工作,精心策劃選題、深入一線挖掘、融合創(chuàng)新制作,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重大主題報道,推出了一批有影響有口碑的精品力作,起到了展示成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積極作用,為長江經(jīng)濟帶發(fā)展和長江水利事業(yè)改...
在所有的關于企業(yè)的報道中,有一類報道是媒體涉及不多甚至有些媒體是故意避而遠之的,即有關介紹企業(yè)經(jīng)營之道的報道。經(jīng)營之道,也叫商道,即企業(yè)成功之道。
近日準備黨課講稿,看了兩部干部教育史方面的專著。在其中一本里面,看到這樣一段話:1929年12月,毛澤東還總結了干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概括成著名的“十大教授法”,即:“(1)啟發(fā)式(廢止注入式);(2)由近及遠;(3)由淺入深;(4)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釋俗);(5)說話要明白;(6)說話要有趣味;(7)以姿勢助說話;(8)后次復...
消息是“新聞報道的主角”,是通訊社向客戶提供的最主要的產品。中新社每年向境外華文媒體提供的文字稿中消息稿約占八成。只要留意稿件落地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短小精悍又富含信息量的消息稿永遠是“搶手貨”。境外華文媒體需要的是不打官腔、不唱高調、不摻水分的“干貨”,他們時常也會舍棄一些內容,自行編輯,集納多家媒體對某一事件報道的有用信息成稿。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當晚,李安江、郭晉嘉和杜遠3位中新社記者即抵達成都,并冒雨前往汶川。5月13日凌晨,他們抵達當時尚未有救援隊伍進入的綿竹漢旺鎮(zhèn),目擊了當?shù)貫暮髴K狀。
1966年11月26日,毛主席第八次檢閱紅衛(wèi)兵,也是他最后一次檢閱紅衛(wèi)兵。那天,我拍了兩張《毛主席最后一次檢閱紅衛(wèi)兵》的照片(下兩圖)。為拍這兩張照片,我準備了一個多月。
當下打開電視聽一篇新聞播報,通篇多處都是“打造”一詞。領導講話言“打造”,群眾回應說“打造”,開會要“打造”,小區(qū)環(huán)境也要“打造”,甚至課堂學習也要“打造”,真是不厭其煩。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在做題問題上也需要這樣。通過品評好標題、看前后標題的改動,琢磨其中的奧秘和訣竅,就會對做題有新的認識與提高。今天我們列舉兩例,與大家分享。
千萬記住,如果你的第一句話不能打動讀者,也就沒有必要寫第二句了。讀者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放棄閱讀。這是美國報業(yè)大王豪斯特的話。
把人物寫活是講好故事的關鍵。許多切入點都能寫活人物,不同的人物切入角度也不同。從一個有戲的場景切入,是寫活人物的焦點畫面之一。
相對而言,黨報的新聞內容,尤其是時政新聞,多嚴肅莊重。此時,再安上一個標語口號式、工作總結式、主觀鑒定式等標題,雖然文字響亮、基調昂揚,卻僵硬刻板有余,生動活潑欠缺。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尤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要適應碎片化、可視化的閱讀趨勢,標題搶眼是吸引流量的關鍵。近期,人民日報評出2021年上半年好標題34件。這些獲獎標題主題鮮明、精煉生動,內涵厚重、余味悠長,既緊扣報道內容準確傳神,又注重文字表達靈動有趣。煮酒話媒工作室挑選部分獲獎好標題進行點評,與大家共賞。
“這新聞,人物關系可以簡化下嗎?太多了,看著頭暈”“小編語文不咋地吧,寫的也太亂了……”“你的內容我難受,你的文字我不懂”
藝術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鑒。文章要寫出畫面感,其實可以向國畫學習,借鑒國畫常用的技法。今天,《傳媒茶話會》推薦的這篇文章,就是從三種國畫技法中提煉出的寫作方法。
全媒體時代,信息多元,官網(wǎng)、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無疑削弱了紙媒的傳播效能。推進媒體融合傳播成為當下媒體從業(yè)人員的重中之重。怎么融合、怎么傳播才有力度?唯有踐行“四力”,做有溫度、有熱度,更有傳播“能見度”的新聞,才是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