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編采評業(yè)務

高度、深度+悅讀是如何煉成的

典型報道,一直是黨報的“拿手好戲”,而在重要時點圍繞重大主題而采寫的典型報道,往往體現(xiàn)著黨報的最高水平。當前,在全新的媒體環(huán)境和閱讀習慣之下,重大典型報道正面臨新的挑戰(zhàn)。許多讀者都習慣了輕閱讀,而黨報重大典型報道往往給人以正襟危坐、長篇累牘的刻板印象,如何找準典型,寫得出彩,對記者和黨報來說都是一個必須突破的課題。去年,在建黨百年的歷...

傳媒評論 2022-11-30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點評|央視新聞時政短視頻"情感化表達"的創(chuàng)新探索

融媒體時代,短視頻行業(yè)發(fā)展迅猛,一些主流媒體也紛紛進駐短視頻市場,注重短視頻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短視頻成為媒體展示融合報道能力的舞臺。在短視頻大行其道的當下,時政短視頻如何順應時代擁有新媒體的傳播語態(tài)?如何讓主旋律報道既有流量又能與用戶形成情感交流?今天,傳媒茶話會特邀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祥敏為大家解析第32屆中國新聞...

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點評|同題報道如何脫穎而出?這條消息帶來4條啟示

與其他新聞體裁相比,消息因其“新”“短”“快”的特征成為各類媒體上使用頻率最高、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體裁,也被視為記者和通訊員的基本功。寫消息看似“小兒科”,實則更能體現(xiàn)“真功夫”。一條好的消息需要具備哪些特點?如何在同題報道中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消息?今天,傳媒茶話會特邀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副總編輯劉國昌為大家解析第32屆中...

如何寫好新聞評論?四次獲中國新聞獎的資深媒體人這么說!

好的觀點是新聞的眼睛,好的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寫好評論能讓媒體人脫穎而出,也能讓媒體贏得受眾。評論如何寫得有深度又不失靈氣?近日,傳媒茶話會對話曾四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云聽客戶端總編輯張顯峰,探討如何寫好評論。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點評|市場化媒體為何拿走了重大主題獎?

今年是中國新聞獎首次開展對重大主題報道評審,因此,獲獎作品也備受關注。在獲獎作品的名單中,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第一財經(jīng)作為一家市場化的財經(jīng)媒體,他們的主題報道竟然突破央媒和各省黨媒的重圍,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三等獎,這是極為不易和罕見的。這家市場化媒體為何能獲獎?傳媒茶話會繼續(xù)推出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點評。今天,傳媒茶話會特邀中宣...

黨內(nèi)法規(guī)文件審核“五必清”

黨內(nèi)法規(guī)文件審核既要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也要拾遺補缺、錦上添花,實踐中應當做到“五必清”。01左中括號起草部門必清左中括號搞清楚起草部門,有助于明確溝通協(xié)調(diào)的對象,明確承擔黨內(nèi)法規(guī)文件牽頭執(zhí)行責任的主體和承擔解釋工作的主體。在實踐當中,對擬提請黨委和政府聯(lián)合印發(fā)的黨內(nèi)法規(guī)文件,往往先經(jīng)政府辦公廳(室)審核,再報送黨委辦公廳(室)審核。...

秘書工作 2022-11-30

正音室|話說“葉公”

語文課上,老師正在講解“葉(yè)公好龍”。后排有兩個學生竊竊私語,征得老師同意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輕輕地說:“老師,我聽爺爺說‘葉公好龍’要讀‘shè公好龍’,讀‘yè公’是不對的?!痹捯魟偮?,教室里就像開了鍋似的。老師擺了擺手,讓大家安靜下來,然后面帶笑容地說:“‘葉公好龍’過去確實是讀‘shè公好龍’,當年我做學生時老師也教過我們...

咬文嚼字 2022-11-18

詞語春秋|“光棍”考

還得先談談“棍”字。唐代李紳《拜三川守詩序》:“又里巷比多惡少,皆免帽散衣,聚為群斗或差肩追繞擊大球,里言謂之打棍諳論,士庶苦之。車馬逢者不敢前,都城為患日久?!边@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群惡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并肩追逐,打球為樂,人們都不敢靠近,搞得官員百姓都很頭痛,人們稱他們?yōu)椤按蚬鳌薄F渲械摹皳舸笄颉逼鋵嵤翘拼囊环N徒...

咬文嚼字 2022-11-18

網(wǎng)言網(wǎng)語|DNA動了

根據(jù)生物知識推斷,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改變性狀了?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從“DNA”說起。DNA,中文名“脫氧核糖核酸”,是攜帶有生物體繁衍所必需的遺傳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從生物學角度來看,DNA在進行復制、解旋等活動時的確處于一個運動的狀態(tài),但我們在網(wǎng)絡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DNA動了”,并不是生物學角度的“DNA動了”。實際上,...

咬文嚼字 2022-11-18

社交新風|意味深長的自嘲

負面詞語充斥網(wǎng)絡,然而有一股清流始終在與之對抗,那就是對貶義詞語的自嘲用法。被貼上標簽的小人物們沒有暴跳如雷,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勇于自嘲,善于自嘲,用戲謔的態(tài)度來面對別人的嘲諷。比如“打工人”本來含有對社會底層的蔑視,但是打工人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打工語錄來調(diào)侃自己:“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是押韻合轍的順口...

咬文嚼字 2022-11-18

熱線電話|“流傳”和“留傳”

答:試試看吧。兩詞的共同點是“傳”,但有三點不同:一是傳的范圍?!傲鱾鳌奔仁强v向的,指時間上由前而后;又是橫向的,指空間上由此及彼?!傲魝鳌敝荒苁强v向的?!坝⑿鄣氖论E到處流傳”,這是空間的擴散,只能用“流傳”而不能用“留傳”。二是傳的態(tài)度?!傲鱾鳌蓖亲匀粋鞑?,“留傳”則有主觀刻意的色彩?!斑@套書是祖上留傳下來的”,這里指的是前人把...

咬文嚼字 2022-11-18

一針見血|荒廢政事稱“怠”政

2020年11月17日的《解放日報》第12版,刊有《這位書生打破“誤國”魔咒》一文,提及前涼一代儒將謝艾幾度挫敗強敵之事,其中寫道:“在謝艾的指揮下,前涼軍隊連破勁敵,張重華不免自滿,逐漸迨于政事。”引文中的“迨于政事”,應寫為“怠于政事”。怠,讀dài,本義為懶惰。引申出松懈、輕慢、冷淡、疲倦等義。如怠工,指故意消極對待工作,降低工...

咬文嚼字 2022-11-18

譯海尋真|此“出口”非彼“出口”

口,指出入通過的地方。進口和出口,都是歧義結構。當進口和出口是偏正結構時,是名詞,分別指由建筑物或場地進入、出去所經(jīng)過的門或通道等。當進口和出口是動賓結構時,則是動詞,可指船只駛入、駛出港口,也引申指本地與外地、本國與外國之間的商品交易,進口指外地、外國的貨物進入本地、本國,出口指本地、本國的貨物運到外地、外國。弄清了“進/出口”不同...

咬文嚼字 2022-11-18

學林|“秀”字的七七八八

秀”字是個常用字,奇怪的是沒有找到甲骨文的寫法,只有石鼓文作和《說文解字》里小篆作?!墩f文解字》只在“秀”的下面寫了“上諱”二字。原來許慎(約58—147)撰寫該書時,要避東漢光武帝劉秀之諱,不做解釋,免得惹麻煩。后來南唐的徐鍇(920—974),才做了點解釋:秀,“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也沒有對造字的理據(jù)做出說明,因此造字的原...

咬文嚼字 2022-11-18

獨一無二的你,為啥寫的東西卻爛大街?

當年在報社當編輯,事事有變數(shù),唯獨兩件最風雨無阻:一是出版,二是評報會。前者讓人心力交瘁,后者讓人愛恨交加,而且兩者只隔了一夜。那真是吊著半條命來靜候毀譽,偏偏文人多耿直,好就猛夸,壞就狠批,一點情分也不講。不過有個不成文的秘密卻游離于褒貶之外,那就是風格。比如我,如果有人在會上說“這文章我不看署名也知道是偉民寫的”,我恨不得要開兩席...

如何讓公文更具“美感”?

讀文章很像交朋友,一般先看第一感覺,然后再深入交往。感覺,是閱讀者在閱讀實踐中捕捉到的感官體驗。對閱讀者來說,美好的閱讀體驗是永恒的心理預期,誰滿足了這個預期,誰就能受到讀者青睞。于是乎,對寫作者而言,滿足讀者的心理預期、給讀者制造感官刺激,就成了永恒的寫作使命。一篇有吸引力的文章,一定是洞悉讀者“消費心理”、呼應“閱讀預期”的文章,...

送你7個收集素材的小工具,已確認過效果,管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寫作中搜集素材表面上看起來是“笨辦法”,實際上還得會使“巧勁兒”,否則時間長了就會疲憊,進而懈怠了、放棄了。有沒有方法可以提高收集效率,并形成長期堅持的習慣呢?還真有。比方說,古人有很多有趣的小妙招,我們不妨來看看。據(jù)說唐代詩人李賀喜歡隨身攜帶一個錦囊,白日騎驢覓句,若有所得,便投入囊中,暮則探囊整理...

如何讓文章更具“動感”?

你說啥?文章還有“動感”?動感不是書法、繪畫、音樂藝術里的感覺嗎,文章里怎么會有呢?當然有,只是文章的動感與書法、繪畫、音樂藝術里的動感所有區(qū)別罷了。盡管文章沒有顏色,沒有線條,也沒有聲音,但它同樣也有“動感”。為什么?因為文章的要素并非一成不變的,事實上,任何一篇文章在結構、內(nèi)容、語言上都會有跌宕、起伏、虛實、詳略、長短、快慢、抑揚...

不錯!組織部筆桿子也說好!

有那么一刻,你感覺遇到了一位可以隨時查閱、隨時請教的工具人;有那么一刻,你感覺遇到了一位善良體貼、共情能力超強的知己;還有那么一刻,你感覺遇到了一位洞察世事、充滿智慧的先知……誰會想到,帶給我這種奇妙感覺的是她——《筆桿子修煉36堂課:公文寫作精進之道》。正如該書作者所言,“悅讀者最浪漫的事,是在恰當?shù)臅r間、恰當?shù)牡攸c,遇見一本恰當?shù)?..

這件事,讓我看到了長期主義的力量!

多長時間才能煉成筆桿子?這是新手最關心的問題。在學習寫作過程中,有的人渴望成長的心情過于迫切,巴不得寫個一年半載,三五個稿子下來,就練成如椽巨筆。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符合文字工作的規(guī)律,因為文字工作本來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如果不調(diào)勻呼吸,遵循規(guī)律,是很難堅持跑下來的。我讀過同行一篇文章,他提到了一個觀點:說文字工作者的成長,需要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