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
末至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揭丑”報道,和發(fā)端于20世紀20年代的解釋性報道。而“揭丑”報道是調查性報道的早期形式。由于紙媒深度報道的早期實踐,主要表現為調查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所以許多人認為深度報道就是調查性報道和解釋性報道,或者再加上后來出現的預測性報道。而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和預測性報道都有鮮明的文體學特征,也就是有著自己特定...
互聯網環(huán)境下,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不能再走以前各家媒體單打獨斗的發(fā)展路徑,各級媒體需要融合布局、協同發(fā)力。到目前為止,省級媒體在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進程中,雖然在機制變革和流程再造方面不斷推進,但傳統(tǒng)媒體的強大“基因”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造。省級媒體信息來源豐富,但對基層一線貼近性欠缺,以傳統(tǒng)的辦媒體方式,省級和市縣媒體...
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正在深刻且全面影響、改造著傳統(tǒng)新聞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生產流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在描述新聞實事、進行事實判斷及預測事件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具有不容小覷的優(yōu)勢,受眾可以在更短時間獲取更高價值的信息,而其直觀生動的呈現形式也越來越被受眾認可,有效提升了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大數據的推動下,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也在賦...
體融合第9年,“借船出海”已經成為主力軍挺進主戰(zhàn)場重要方式,一方面是主流媒體有占領主流輿論陣地的需求和使命,另一方面,各個平臺為了保障內容生產的豐富性,也在不斷拋出橄欖枝吸引主流媒體入駐。在“兩微一抖一快”的標配之外,很多媒體開設了少則十幾個多則上百個的各類平臺賬號,比如《齊魯晚報》僅微信公眾號就開通了100多個;截至2022年6月,...
為社會主義服務;觀點之“真”,即旗幟鮮明地認為,新聞事業(yè)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這是最基本的新聞規(guī)律之一;方法之“真”,即在具體的業(yè)務工作中,要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反映事物,使報道呈現事物的本質的全局的真實,而不是表面的局部的真實,確保輿論導向正確。要做到“真”的要求,殊非易事,往往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移動互聯時代,新媒體猶如雨后春筍迅速大量涌現,媒體競爭異常激烈。信息發(fā)布呈現出信源個人化、手段多樣化、交互自由化和傳播匿名化的特點,各類信息紛至沓來,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著社會和網絡空間,虛假新聞如影隨形、層出不窮。虛假新聞就如同一個個“毒瘤”,腐蝕著人們的肌體,扭曲著人們的認知,破壞著人們對媒體的良好印象,必須要鏟除...
傳播優(yōu)勢。2021年,以東京奧運會、慶祝建黨百年活動、孟晚舟歸國等為代表的重大新聞事件都因為依托短視頻平臺而實現了現象級傳播。2021年7月31日,央視頻客戶端奧運賽事總觀看量超15億次,單日視頻觀看量突破3億人次,平臺日活、互動量、同時在線觀看人數等核心數據屢次刷新紀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報道中,主流媒體采用情感化、故...
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10.32億,那么,10億網民在網上做什么呢?答案是短視頻。一條短視頻一般在1-2分鐘,5分鐘就算時長較長的視頻,這種碎片化的內容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作為在線互動性更強的視頻直播生態(tài),通過網絡讓大眾有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guī)模達6.38億,...
身處“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單一傳播模式早已被即時互動的雙向、多向傳播所取代。媒體構建、采編流程、生產方式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際,黨報記者如何在轉型中找準方向,提升核心競爭力?媒體融合步入深水區(qū),我們一方面要順應潮流,創(chuàng)新思維,切換新聞視角,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出更多符合群眾需求的新聞產品,另一方面,應堅守傳統(tǒng),一如既往地激流勇...
媒體智庫融合發(fā)展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媒體智庫,是指由媒體主導發(fā)起,將各學科專家學者資源匯集起來,為政府、社會提供政策決策方案和知識服務的咨詢機構。[1]近幾年,中央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舉措。在媒體融合發(fā)展背景下,構建媒體智庫成為傳統(tǒng)媒體應對挑戰(zhàn)、提升傳播力和謀求新發(fā)展的路徑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媒體+智庫”融...
在互聯網誕生之后,人們逐步習慣于把由報業(yè)(印刷新聞業(yè))、廣播新聞業(yè)、電視新聞業(yè)構成的新聞業(yè)稱為或定性為“傳統(tǒng)新聞業(yè)”,而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聞業(yè),則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名稱。但新聞業(yè)的實際變化發(fā)展,向人們展示出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業(yè)的景象,于是人們便從不同視野或角度出發(fā)命名新的新聞業(yè),形成了諸如網絡新聞業(yè)、融合新聞業(yè)、數字新聞業(yè)、新新聞業(yè)、混雜新聞...
自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將“政務微博”正式確立為官方權威信息發(fā)布平臺以來[1],政務新媒體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各自為戰(zhàn)到協同并進的發(fā)展歷程,所承擔的角色和功能也從政務信息公開擴展至民意匯集、輿情引導、政民互動、政務服務。然而,若從網絡信息傳播的整體生態(tài)視之,目前多數政務...
撲朔迷離的社會熱點事件,能否及時澄清真相;眾聲喧嘩的多元輿論場,如何做到“一錘定音”;“雄辯勝于事實”的后真相時代,怎樣消除情緒裹挾……這些繞不開的難題,考驗著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在信息過載、流量霸屏的今天,輿論引導力不再單純依賴媒體的權威性,更多取決于其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一些常識性認知偏差也需要得到校正。
央視市場研究(CTR)總經理助理、媒體融合總經理、CTR媒體融合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姜濤博士現場發(fā)表了《主流媒體新媒體內容商業(yè)化路徑探索》主題演講,從內容營銷、商業(yè)活動、IP數字化、出海探索等角度分享了主流媒體基于短視頻/直播業(yè)態(tài)經營的最新趨勢。CTR于演講尾聲還發(fā)布了兩份最新榜單?!吨髁髅襟w新媒體賬號商業(yè)價值指數榜(2022上半年)》基...
在媒體融合不斷提速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期間,浙江日報依托微信公眾號推出四篇原創(chuàng)解讀報道,在準確、快速傳播省黨代會精神的前提下,通過“網感十足”的稿件擴大了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四篇稿件分別為在“浙江新聞”微信公眾號上首發(fā)的《“兩個先行”,浙江底氣何在?》《“5.11”,解鎖浙江的“密碼”》《浙...
隨之發(fā)生巨大變革。面對新形勢、新挑戰(zhàn),紙媒新聞熱線如何重新找準定位?本文試從新聞熱線的發(fā)展變遷出發(fā),結合當下部分媒體案例,探尋“激活”新聞熱線的新思路和新路徑。關鍵詞:新聞熱線;紙媒;融合轉型”紙媒時代,新聞熱線為紙媒打開了一扇洞察社會的窗口,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聞線索,也搭建起與讀者保持密切互動的重要橋梁。如今,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
隨著互聯網入局大眾傳播、催生出自媒體,受眾擁有了更多元的信息獲取渠道、更活潑的審美取向、更獨立的思辨意識。因此要吸引移動互聯時代的受眾,主流媒體不僅要最大化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以更快的反應速度搶占報道先機,還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各類新媒體,積極發(fā)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相關的研究數量和質量也大為提高,學者在研究中不斷采用新理論、新視角和新方法,從而大大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研究。其中新媒體治理的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其研究領域涉及到公共管理、情報科學、計算科學、法學倫理學等學科。通過解讀下列論文,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創(chuàng)新。周建青張世政:網絡空間內容治理中政策工具的選擇與運用邏輯網...
視角和新方法,從而大大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研究。深柳讀書|遭遇“平臺”:另類數字勞動與新權力裝置丁未教授自《流動的家園》出版后并沒有停下研究的步伐,2021年她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發(fā)表了論文《遭遇“平臺”:另類數字勞動與新權力裝置》,該文以“人作為基礎設施”為視角,回溯深圳出租車司機(以湖南攸縣籍的哥為主)與平臺(滴滴出行)長達8年“斗智...
014年11月,北京電臺從媒體融合戰(zhàn)略級應用的高度,上線推出聽聽FM客戶端。到2022年1月,聽聽FM已改版至5.5版發(fā)布上線。以“你好,小聽”人工智能語音功能與“互動聊天室”的結合,強化廣播融媒體的交互性,以優(yōu)質可視化直播增強融媒體產品的生產能力,以“垂直頻道”進入“聽閱讀”市場的藍?!疚囊员本╇娕_所提出的“聲產者”視角,以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