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技巧
在生理學上,頭痛腦熱不算大病,但如果忽冷忽熱,變化無常,那就要治一治了;在寫作上,興致來時,快寫快發(fā),情緒低時,少寫或不寫,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自己的采寫實踐過于依賴于情緒,只有高興時才寫,不高興就不寫,或者多“冷”少“熱”,久“冷”不“熱”,那就應該引起重視了。
感覺,是閱讀者在閱讀實踐中捕捉到的感官體驗。對閱讀者來說,美好的閱讀體驗是永恒的心理預期,誰滿足了這個預期,誰就能受到讀者青睞。于是乎,對寫作者而言,滿足讀者的心理預期、給讀者制造感官刺激,就成了永恒的寫作使命。
3月26日,讀者拙誠在“三好公文課”上留言道:老師,近期市里針對黨史學習有4次專題研討,感覺已經(jīng)寫無可寫了,能開個課講一下嗎?
“某某某對記者說”“某某某告訴記者”“某某某介紹”……在新聞寫作中,這類引語表述很常見。特別是在新聞通訊寫作中,如果過多運用此類表述,容易破壞新聞閱讀意境,不免讓人審美疲勞。
在美國工作期間,我一直關注在美華人的狀況。歷史上,在美華人曾因《排華法案》備受屈辱。直至今日,對華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然而,曾百般忍氣吞聲的在美華人近年來有了一個重要變化,那就是身為亞裔但不再忍受當“啞裔”,而是對各種形式的歧視挺身說“不”。?
無論是“鳳頭”還是“虎頭”,指的便是最能夠打動人、吸引人的切入點。如同任何新聞報道的標題一樣,國際通訊的開頭亦需反復錘煉,精心打造,其目標雖然一樣,具體做法卻可以千方百計,各有千秋。?
有了立意之后,就要更為具體地考慮這座房子是個什么結構。它的開頭怎樣開,結尾如何結,中間放些什么內容,怎樣能夠做到在有限的篇幅內,將最有特點的內容提煉出來,最終實現(xiàn)立意的目標。?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世界很精彩。為何同樣生活在一個世界中,有人就能看到精彩,表達精彩,從而活出一個精彩,有人卻熟視無睹?從國際新聞業(yè)務角度來看,是否善于觀察、積累、思考,從而練就一雙慧眼,進而厚積薄發(fā),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對外部世界認識和表達的良性循環(huán),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某某某對記者說”“某某某告訴記者”“某某某介紹”……在新聞寫作中,這類引語表述很常見。特別是在新聞通訊寫作中,如果過多運用此類表述,容易破壞新聞閱讀意境,不免讓人審美疲勞。
寫材料跟做事情一樣,要通篇謀劃,精心布局,有的放矢,恰到好處,符合寫作的大體原則,不能“越位”、“碰壁”。根據(jù)經(jīng)驗,簡單總結了寫作的“十忌”:
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本來嘛,寫稿子就是為發(fā)表的,倘若稿子見不了報,那自然就覺得“不好交代”,“有失面子”。其實,這個問題不光初學寫作的通訊員會常常遇到,就是老通訊員和熟練的記者也難以避免。稿子的成功與否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在許多情況下,稿件的失敗并不在于作者寫得不好,而在于時機把握不準,事跡不夠突出,報社宣傳重點發(fā)生了變化等原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