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成功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后人在分析五四運動成功的原因時指出,五四運動能夠取得成功,不僅在于其順應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潮流,更主要在于其一大批知識分子走向工廠、農村,實現(xiàn)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的相結合,象神話中的那個巨人一樣,把自己的雙腳堅定地踏在了中國的大地上,獲得了不竭的動力,無往而不勝。
走向人民大眾,實現(xiàn)知識分子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合,這正是五四運動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李大釗先生在1919年2月就告誡中國的知識青年們,“要想把現(xiàn)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shù)缴鐣锩妫前阎R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氣不可?!边@種認識在當時的左翼知識分子中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共識,同一時代的毛澤東就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了知識分子走向人民大眾對知識分子自身、對中國社會革命的重要性,一方面毛澤東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但學子在學校里是救不了社會的,若學子不與社會聯(lián)合,便有了極大的弊端,“現(xiàn)時學校大弊,在與社會打成兩橛,猶鴻溝之分東西。一入學校,俯視社會猶如登天;社會之于學校,亦視為一種神圣不可捉摸之物。相隔相疑,乃成三弊:一為學生不能得職業(yè)于社會,學生近之,社會遠之,學生親之,社會離之,永無聯(lián)結契合之日。一則社會不遣子弟入學校,學校之不善,亦為一因,而社會不悉學校內容,則為最大因。學校之人與社會之人,自來不通情愫,不相告語,雖有良校,彼何由知乎?”要革除這種弊端,便是學子們走向人民大眾,“除去三弊,疏通隔閡,社會與學校團結一氣,社會之人視學生如耳目,依其指導而得繁榮發(fā)展之益;學生視社會之人如手足,憑其輔佐而得實施所志之益。久之,社會之人皆學校畢業(yè)之人,學校之局部為一時之小學校,社會之全體實為永久之大學校?!?br> 青年知識分子要走向人民大眾,實現(xiàn)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合,以自己的理論去影響和作用于人民大眾,實現(xiàn)人民大眾理論的覺醒,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基本原則,“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br> 堅持走向人民大眾,實現(xiàn)知識分子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合,這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根源,也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辛亥革命……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shù),毫沒關系。我們雖贊成他們的主義,卻不曾活動?!倍鴮崿F(xiàn)了民眾聯(lián)合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人民大眾支持下,成功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重任。
走向人民大眾,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革命力量的源泉,看到了知識與理論的用武之地,也讓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自身價值之所在,90年來,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中國知識分子不斷堅持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合,堅持以自己的知識和理論服務于人民群眾,因此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功。
堅持走向人民大眾,不僅是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知識分子自身面臨問題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面臨著諸多困難,破解這一難題的出路在哪里?歷史的經驗昭示我們,只要我們到人民大眾中去,堅持以自己的知識為人民大眾服務,就一定能夠找到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負的用武之地。也就是要堅持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時指出的,“青年要堅持正確的人生之路,不斷為人民建功立業(yè),就要把個人的理想融入廣大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廣大人民的集體奮斗之中,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永遠保持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青春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