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期轉動大國際
本報記者 湘寧
7月26日,為期一個月的2013年暑期學校圓滿落幕。共有2030名本科生、120名研究生、77名外校生參與了此次暑期學校項目,最終確認選課3059人次。本期暑期學校共開設78門課程,課程內容廣泛,涵蓋經濟、商科、法律、金融、語言、體育等多個學科,并開創(chuàng)性的開設了法語、德語、阿拉伯語課程和體育類的擊劍課程,受到了同學們的極大歡迎。授課教師主要是來自紐約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等世界知名院校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國內頂尖學者,教授的比例高達60%。課程之外,暑期學校期間共開設專題學術系列講座十四場,每場講座均有上百名學生及部分暑期學校外教積極參與。
感受國際化氛圍
“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必須強化國際化辦學特色,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暑期學校項目的開設,整合和利用了學校的教學資源,增加學校師生國內外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施建軍校長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暑期學校項目新聞發(fā)布會上這樣說。
暑期學校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2013年暑期學校項目共開設78門課程,涵蓋經濟、商科、法律、金融、語言、體育等多個學科,并開創(chuàng)性地開設法語、德語和阿拉伯語和體育類的擊劍課程,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受到同學們的極大歡迎。授課教師主要是來自世界各知名院校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國內頂尖學者,教授的比例高達60%,其中有30名教授來自美國,8名教授來自德國,4名教授來自加拿大。開課以來,教學井然有序,教室座無虛席,課程好評如潮。參與暑期學校的同學都說,聆聽國內外一流教授講課,在他們的“思維風暴”下探索問題,增強了思維的廣闊性,有助于跨專業(yè)學習,強化通識教育,提高思考的深度。
今年的暑期學校啟動了全英文模式,除小語種課程外采取全英文的授課方式,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英語交流、表達、寫作能力,體現(xiàn)了貿大學生的外語強項;設計了英文網站,方便外教、外籍學生的瀏覽;制作了英文版的教師手冊和學生手冊,方便外教在華期間的工作、生活和同學們對暑期學校的了解。
暑期學校項目借鑒國外以及國內兄弟高校開辦經驗,結合我校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通過國際化課程建設、海內外教師專題講座、邀請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著名專家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來校講學,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同時邀請海外學生來校學習和交流,讓學生不出校門,就感受到國際化的氛圍。
了解學術最前沿
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讓學生及時了解學術前沿的新成果、新視角和新知識,暑期學校期間共開設14場專題學術系列講座。7月2日,丹麥中央銀行副行長Per Callesen以“金融危機管理和更優(yōu)防范措施——北歐國家視角”為題為暑期學校專題學術系列講座拉開序幕。此后,法國巴黎一大的Mucchielli教授、美國西東大學的Yeomin Yoon教授、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Rolandas Krisciunas先生、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的William Kovacic教授等多位來自國外政府機構、知名高等學府的專家學者先后舉辦講座,每場講座均有上百名學生及部分暑期學校外教參與,在認真傾聽教授演講后,多位師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并得到了精彩的回答。
這些學術專題講座為師生們提供了與國外高端政要和學術大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同時,參與講座也可申請計算學分,為在校生減輕了學業(yè)壓力。
用心搭建交流平臺
今年暑期學校的一大亮點是有77名外校生參與,其中包含來自愛荷華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的留學生10名,來自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國計量學院、大連理工大學等20余所兄弟院校的60多名學生。
這得益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際合作研究分會從2013年暑期推出的暑期學生交流項目。我校與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等6所高校首批參加,初步形成了分會暑期學生交流平臺。作為分會的成員,我校提供給兄弟院校學生選修暑期學校課程的機會和學費優(yōu)惠。這些兄弟院校承認學生參加2013暑期學校所獲得的學分,鼓勵學生進行院校間的學分互換。
與外籍教授的交流合作也必不可少。7月4日晚,我校舉行2013年暑期學校外教招待會。校黨委書記王玲、校長施建軍、副書記陳建香、副校長胡福印、副校長趙忠秀等學校領導對暑期學校外教老師表示熱烈歡迎,并為他們頒發(fā)2013年暑期學校外教聘書。7月23日,暑期學校臨近尾聲之際,學校舉行外教座談會,趙忠秀副校長、英語學院副院長許德金參加座談,聆聽外教對暑期學校項目的意見和建議。參會外教積極發(fā)言,從學生質量、課程時間、后勤設施、服務支持、住宿問題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時,為了對志愿者進行表彰,了解志愿者作為助教全程跟進暑期課程期間對于暑期學校項目的意見和建議,7月26日,暑期學校項目辦公室還召開了志愿者座談會。教務處王麗娟處長、暑期學校項目辦公室負責人王小軍,以及28名志愿者同學參加座談。志愿者普遍認為,暑期學校為學生開辟了國際化視野,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國家的教學風格和方式,對暑期學校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志愿者還從師生溝通、校園設施、培養(yǎng)方案、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名簽使用等多個方面提出許多建設性的意見。本次暑期學校首次開通了課程評價系統(tǒng),通過學生對外教及暑期學校項目的主客觀評價可以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收獲和具體需求,提高暑期學校的教學質量。
開設擊劍課程,對熱門課程進行錄像留檔供網上學習,從選課學生中選配外教志愿者……一項項創(chuàng)新,一個個亮點,伴隨著7月26日最后一門課程的結束,2013年暑期學校圓滿結束。暑期學校是一個不尋常的“學期”,在校領導的重視,各部門、學院的聯(lián)動,聯(lián)系人、志愿者的盡心服務下取得了成功。暑期學校開設的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開放性的教學課程項目,進一步營造了我校國際化辦學環(huán)境,深化了國際化辦學特色,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圖片說明:
1.王玲書記與外籍教授親切交流。
2.施建軍校長為外籍教授頒發(fā)2013年暑期學校聘書。
3.Allen J Scott教授講授《文化,全球化與文化政策》課程。
4.暑期學校外教歡迎招待會合影。
5.《歐洲家庭社會學的發(fā)展、方法和社會保障問題》課堂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