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紡織與材料國際學術會議">
電子報
電子報

我校成功舉辦首屆國際青年學者陽光論壇
暨紡織與材料國際學術會議




  本報訊(通訊員 李彥樟)五月的陽光校區(qū),繁花似錦,正是一年最美的季節(jié)。5月28日,武漢紡織大學首屆國際青年學者陽光論壇暨紡織與材料國際學術會議在陽光校區(qū)召開。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44名青年學者齊聚紡大,圍繞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通過主題報告、座談交流、走訪參觀等形式,開拓學術視野,增進溝通了解,共謀合作發(fā)展。
  開幕式上,校黨委書記韋一良發(fā)表講話,校長彭育園代表學校致開幕辭并與學者簽約,副校長姜明華主持本次大會開幕式。學校領導、特邀嘉賓、海外青年學者、職能部門、直屬附屬單位主要負責人、二級院部領導、教師代表等近400人參加了本次大會,近40名青年才俊與學校簽訂了工作意向協(xié)議書。
  校長彭育園首先代表學校對海內外青年才俊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他飽含深情的回顧了學校的辦學歷史,闡釋了學校特色的辦學理念,并介紹了學科專業(yè)和強勁的平臺實力,總結了開放辦學的經驗,表達了渴求人才的心情。中國教育在線常務副總編董巍表示人才是中國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和占領全球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的關鍵因素,國內高校對于人才的渴求也是十分迫切的,武漢紡織大學有一流的平臺、一流的環(huán)境,迎接各位青年學者加盟。論壇特邀嘉賓、英國紡織學會主席海倫(HELEN)女士介紹了英國紡織學會的發(fā)展歷史、組織架構、工作內容、最新動態(tài),以及與我校的合作淵源。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副校長、我校特聘專家王訓該教授作了主題為《紡織前沿研究方向和目的》的交流報告,介紹了所在團隊在紡織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及成果。
  開幕式結束后,在工作人員的帶領與陪同下,與會青年學者參觀了學校技術研究院,大家紛紛對學校先進的科研設備、豐碩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學科平臺表示高度贊譽。隨后,8個學科分論壇分別在指定會議室如期展開,與會海外青年學者分別與所學專業(yè)對口的二級院部進行了學術交流和洽談,在友好、融洽的氣氛中,大家分享研究體會,展望未來愿景和努力方向。
  經過一天的學術研討、實地考察和參觀交流,與會青年學者對學校的工作環(huán)境、學科平臺、科研實力、引才政策、文化氛圍等方面都有了一定了解。2位青年學者大會發(fā)言后,部分學者向我校表達了簽約意向,校長彭育園與陳攀等近40名青年學者現(xiàn)場簽訂了工作意向協(xié)議書。
  簽約儀式后,校黨委書記韋一良發(fā)表了講話。他對參加本次論壇暨國際學術會議的海內外青年學者表示衷心感謝。韋一良圍繞學校校名的由來、紡織產業(yè)在中國的地位、紡織品廣闊的研究范圍與應用領域、學校的學科專業(yè)與發(fā)展布局、學校的愿景以及武漢的區(qū)位優(yōu)勢六個方面展望了紡織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描繪了學校未來的發(fā)展藍圖,總結了武漢的三大優(yōu)勢。他強調,目前學校辦學實踐有特色、平臺建設有水平、招才引才有情懷、工作情境有氛圍。學校已經為各位青年才俊的加盟做好了全方位的準備。他指出,高校之間的人才競爭,關鍵是青年人才的競爭。他真誠地向參會青年學者發(fā)出了加盟邀約,期盼大家在紡大的舞臺上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
  據(jù)悉,舉辦“國際青年學者陽光論壇暨紡織與材料國際學術會議”是學校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一項引才品牌工程,是落實“人才強校”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是拓寬引才途徑、廣泛匯聚英才的一次有益嘗試。自1月底論壇邀約發(fā)布以來,有839名青年學者報名。
  經過多輪遴選,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高?;蚩蒲性核?4名博士參加了本次論壇,得到了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院部的大力支持。本次論壇以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的學術研討與合作為契機,旨在為海內外青年學者搭建學術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臺,著力建成發(fā)現(xiàn)青年才俊的競技場,研討學術前沿的大舞臺,展示學校形象的示范窗,促成一批海外人才加盟,為將學校建成環(huán)境優(yōu)雅、精神卓越、學生愛戴、社會尊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提供人才支撐。今年,學校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150名專任教師。安居才能樂業(yè),學校為每個新進博士提供限價商品房一套。近年來,學校創(chuàng)新引才方式,實施精準引才,采取一人一議、一人一合同等多種方式,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有競爭力的年薪、配套充足的實驗室建設費和科研啟動基金,協(xié)助解決優(yōu)秀人才的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學、落戶等事項,解決引進人才后顧之憂,受到了眾多青年學者的青睞,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