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開拓的精神永遠在教學的路上———訪林永柏名師工作室


傾心交流蕩真情

編者按:日前,首批吉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公布,經過高校遴選推薦、省專家組評審,吉林省教育廳共確立57個工作室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北華大學有3個工作室入選,分別為林永柏名師工作室、劉盛名師工作室、夏薇名師工作室。

林永柏名師工作室建設計劃中有一個“特色教師發(fā)展項目”———高校教學名師成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計劃以省級和國家級教學名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和訪談等形式,研究教學名師具有的特質;組織青年教師觀摩教學名師課堂教學,邀請教學名師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和教研指導,然后進行思考、改進和總結。意圖也很明確,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畫出一個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名師的路線圖。

創(chuàng)新是名師成長的不竭動力

立項建設名師工作室的初衷,就是進一步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提升教學名師在教師培訓及教學改革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建設的目標,就是優(yōu)化教師發(fā)展與培訓項目,創(chuàng)新教師培養(yǎng)培訓新模式,形成有利于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與學術發(fā)展的新機制,培育一批能夠引領和帶動高校教師發(fā)展的名師名家,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整體水平,而最終的落腳點,則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

我校3個省級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的主持人之一、吉林省教學名師林永柏,就是名師成長的一個標準樣本。1983年7月,他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原吉林師范學院,35年來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也從未離開這個他奉獻了青春年華和職業(yè)生命的校園。在這里,他從一個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從一個教研室主任成長為學院的負責人。

林永柏認為,一個好老師的標準應該是一個雁陣模式,育人是雁首,教學與科研是兩翼。從教學來講,學生愛聽并不是上好課的唯一標準,授課內容還要有內涵、有深度,要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他們真正有所收獲。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先后被評為原吉林師范學院“教學新秀”、全省跨世紀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省直先進工作者,從2009年至2017年,連續(xù)9年在年終考核中被評為優(yōu)秀。在科研方面,他先后開展了師范教育和教師教育研究、高等教育質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關注所處各個時期現實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涉及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教師教育體制等,出版了中國大陸第一本《師范教育學》,獲得了全校第一個省級優(yōu)秀社會成果一等獎,論文在全校首次被《新華文摘》摘編,6篇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發(fā)表高水平論文50余篇,大部分是核心以上學術期刊,獲得吉林第七屆第八屆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yè)技術人才、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等稱號。

從2006年開始,林永柏一直在教育科學學院工作,是教學帶頭人,也是學院的領頭人。在這個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中,他是個永不停息的開拓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先后主持申報了公共關系專業(yè)、心理學專業(yè)、教育技術專業(yè)、小學教育專業(yè)、社會學專業(yè)、學前教育專業(yè)。他的教學和研究方向也由師范教育、教師教育轉向了高等教育。自2007年開始,他主持申報了課程教學論碩士點,在校領導帶頭下和其他部門配合下申報了教育碩士授權,申報了教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林永柏認為,一個老師,不僅要學問高,還要為人好,對學生來講是良師加益友,能做良師不能做益友的不是合格的老師。只有做了學生的益友,才能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讓他們喜歡老師,進而喜歡這門課程,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人。多年來,每逢節(jié)假日,他上課時都要給學生送上祝福,甚至給學生鞠躬。他認為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鞠躬是一種喚醒,教學生學會對他人的尊重。

教與學的過程有“雙主體”,因而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雙方面的。老師要教好,學生也應該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生與老師的配合,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一個名師的魅力在于,學生們都盼著他的課。對這一點,林永柏是很欣慰的。

名師引路,青年教師逐夢前行

青年教師的成長,關系到學校發(fā)展的長遠大計。立項建設名師工作室,在林永柏看來,就是“雁陣理論”的應用。群雁高飛頭雁領,然后團隊成員之間互相借力,加強年輕教師成長,解決教師隊伍斷層問題。在教育科學學院,對青年教師的培訓與培養(yǎng)始終是常態(tài),“關于高校教師如何備課”“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等指導性報告是青年教師入職培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林永柏名師工作室里,也將涌現出一個又一個“頭雁”。

目前,名師工作室里有15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8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13人,省級名師2人,曾擔任青年教師導師的7人。老中青搭配,學歷結構、專業(yè)技術職務結構和知識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老教師的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同時通過項目研究,對名師的心理品質、毅志品質、責任感、奉獻精神、鉆研精神、精力投入進行分析,指導青年教師成長。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科學學院正是“工程師”們的搖籃。

“作為教師,在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時,是終生的學習者?!痹诓稍L過程中,馮茹一直跟我們強調,“學習一直在路上。”這也是林永柏名師工作室的精神內核。

負責工作室協(xié)調工作的郝惟仁笑稱自己是年老的中青年教師,一路回顧名師工作室模式下的自我成長和團隊成長,其實也是在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林永柏名師工作室不是為了評選應運而生的,而是2005年學院成立后,名師思路即存在著。10年前,教育科學學院就已經有了青年教師活動,形成了“師徒制”,即資深教授帶著青年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并進行教學指導,通過教研帶動教學,手把手地教會青年教師怎么上課,怎么做研究,怎么教學生。學院的發(fā)展靠的是每一名老師,而每一位老師都是名師工作室的受益者,給老師創(chuàng)造了好的條件,學院自然更好。

馮茹告訴我們,5年前就開始了教學改革工作,她堅持每周到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豐滿第一實驗、吉林市特殊教育學校聽課,和小學語文名師進行溝通,并合作授課。大學的一線教師與小學的一線教師進行研討對接,一方的教學理論與一方的教學實踐總能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大學教師的資質得到了認同,真正有東西被小學需要。針對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室還開展了一系列青年教師博士論壇,讓老師和學生們能夠真思考。

2年前才來到北華大學工作的朱建軍對教育科學學院的第一感覺就是愛和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他跟隨林永柏聽課一學期,不論課程內容多么熟悉,林永柏仍堅持提前15分鐘到課堂并檢查課件。工作室中資歷較高的幾位老師都十分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這為初為人師的年輕教師解決了許多困惑。

面對知識更新,做到終身學習

林永柏名師工作室的工作計劃主要分為3個方面。其一是教學改革,每名成員根據所承擔的課程類型,制定教學方法改革方案并具體實施,做到“一課一改”;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積極進行考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其二是開展教育教學、教師發(fā)展、教學團隊建設等相關研究,制定工作室成員個人提高和發(fā)展規(guī)劃,建立工作室成員個人成長檔案;建立工作室活動制度(包括會議制度、研討制度、培訓和考核制度、經費制度等);建設名師工作室網站、微信群等網絡平臺;申報2-3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其三是開展教學培訓、教學評價、教學咨詢服務、教學研討、教學發(fā)展經驗交流等教師發(fā)展項目活動,邀請校外專家對工作室成員進行業(yè)務指導和培訓;組織聽評課10次,教學研討4次;組織2次教學發(fā)展交流會;組織參加國內培訓班;承擔新入職教師的業(yè)務培訓。

工作室將把現有的資源、能量積聚在一起,不斷革新,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