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經過嚴格選拔,我有幸成為中德中心選拔的25名博士生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在德國林島舉行的第59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會后,中國代表團在德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
開幕式的前一天晚上,德國聯邦教研部長沙萬女士和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帶領的代表團接見了中國和德國博士生代表團。慕尼黑工業(yè)大學副校長孟立秋教授也參加了當晚的宴會,并與中國學生熱心交流。6月28日下午,在島北端的Inselhalle會議中心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記憶比較深刻的是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 Annette Schavan 女士介紹,參加這次科學盛會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近50%,一方面說明了男女平等,另一方面表明女性對科學發(fā)展的貢獻。她還特別強調,由于中國作為大國在科研領域所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后將會增加參與林島會議的中國代表團的名額。
會議從29日上午9點正式開始。本次大會共20場大會報告、兩場圓桌討論會以及小組自由討論會。20個諾貝爾獎得主以不同形式作報告。1991年化學獎得主Richard R. Ernst教授將展示的古代西藏壁畫貫穿報告,并與科研相結合,提出科學研究最需要具備的幾點: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熱情等。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Kurt Wüthrich教授為生動地描述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甚至當場解下自己的褲腰帶。200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Peter Agre教授以ppt的形式展示大量旅行照片,展示了科學大師們科研之外豐富的業(yè)余生活。2008年諾貝爾獎三位得主關于熒光蛋白的介紹,把觀眾帶入了五顏六色的分子世界,他們機智而不乏風趣詼諧的語言不時引得全場大笑。
當天下午召開的小組討論會只允許學生參加,以便他們跟諾貝爾獎得主真正零距離交流。我們可以通過上午的報告了解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從他們30分鐘的報告中大致了解他們的為人、性格,從而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小組,向他們提問。問題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科研工作,還可以就科研的心態(tài)、人生觀、世界觀等提問,他們都會認真作答。這種自由的環(huán)境大大增強了我們提問的信心。當有學生問,從事科研最應該具備哪一種素養(yǎng)時,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幾乎異口同聲地答為“好奇心”。23位諾貝爾獎得主中,讓我們中國學生印象最為深刻、最感興趣的是錢永健教授。與2008年另一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Martin Chalfie的親和、幽默風趣不同,錢永健教授做報告和會后與學生合影時,始終非常嚴肅,讓我們對他既崇拜又有些許害怕。但是在最后一天去mainau島參觀的路上,中國學生向他提問時,他都逐一耐心、認真地回答。當我請教是否有關于磷光蛋白的研究時,他微笑著回答:“目前還沒有人對這個進行研究,不管是你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要是能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說不定將會是下一個Martin Chalfie 或者下一個Osamu Shimomura”。后來聽說他非常勤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頓時我對這位科學大師的看法完全改變,不禁由衷地敬佩。
為給年輕學者提供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與世界其他學者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大會安排了多次宴會和舞會。在與印度學生的晚宴上,我們4個中國學生非常幸運地與1988年諾獎獲得者、德國的Robert Huber 教授共進晚餐。我們與他談科研,談學生,談政治,持續(xù)了將近兩個小時。在與多位諾貝爾得主零距離接觸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授們的多才多藝,他們對科研熱情執(zhí)著,對年輕學者格外重視。
聆聽諾貝爾獎得主的報告及與其他國家年輕學者的廣泛交流,大大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為我了解異國文化,了解國際最新研究動向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兩場圓桌會議的主題分別是“化學在新能源中的角色和未來”、“關于氣候轉變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展開的討論”,每場有兩個主持人和5至6位諾貝爾獎得主或特邀嘉賓參與討論。這種討論會讓我意識到,做科研不僅應該關心自己的科研領域,關注自己的研究工作,還應該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更多地關注與化學或者其他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全球性問題。
會后一個星期,我們在德國慕尼黑、萊比錫、柏林等5個城市進行了學術訪問,參觀訪問了德意志科技館、藝術館和現代館、慕尼黑工業(yè)大學、洪堡基金會總部等。短短幾天的參觀訪問,讓我們對德國的科研和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以后申請德國大學或馬普研究所博士后、洪堡基金、DFG和DAAD的項目等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作者系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2008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