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我校77級精密儀器專業(yè)學生,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高爾基在《我的大學》中提到: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他沒法實現(xiàn)自己的大學夢,于是到貧民窟和碼頭去拼搏,在社會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里,沉浮打拼,鍛煉意志,最終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在中國,也有這樣一代人,他們經歷了十年特殊歷史時期,也趕上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浪潮,這種經歷讓他們歷經磨難,也積累了財富,進而成長為國家發(fā)展與民族振興的棟梁。這代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三屆”(即“文革”后恢復高考的前三屆大學生)。我校1977級校友、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就是其中之一。
他也有著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求學:
從插隊下鄉(xiāng)到長理學子
1976年,薛瀾插隊下鄉(xiāng),來到河北省遵化縣曹家堡公社沙坡峪大隊。這個村靠山,農田不多,水果(包括面酸梨、山楂等)和山貨(主要是京東板栗)是主要收入來源。
“最艱苦的是冬天刮樹皮,要到北風呼嘯的山上爬樹,把酸梨樹的外表老皮刮掉,據(jù)說這樣可讓面酸梨皮薄肉細。最好干的農活是秋天撿板栗,可以在山上找個地方燒堆火,架上一個小鍋燒栗子吃。最累的農活是夏天麥收,這是一年最忙的時候,搶收的同時還要把第二季趕快種下去,往往需要挑燈夜戰(zhàn)?!?/p>
兩年的基層經歷,不僅增強體魄、磨練意志,更加深了薛瀾對知識的渴求與向往?!澳菚r候,陳景潤、楊振寧、李政道、蔣筑英這些名字,就像今天的歌星和球星那樣閃亮。人們相信,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把在‘文革’中失去的十年補回來?!睅е@樣的憧憬,薛瀾在干活時也不忘用功復習,夢想著到校園里和名家學者們共話科技與未來。
1977年,薛瀾成功考入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xiàn)長春理工大學)精密儀器專業(yè)。
當時的校園里,涌動著一股你追我趕的學習熱潮,四年間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同學們刻苦學習的身影?!安还苁抢蠋熯€是學生,好像要把所有時間,一分一秒都用在學習上。當時很多基礎設施在恢復過程當中,我記得晚上經常停電,學校對面有一個工廠,那兒有路燈,停電的時候我們就跑到路燈下面看書?!被貞浧鸫髮W的青蔥歲月,薛瀾十分感慨,“記得班上一個叫吳頤的同學,搞到一本《吉米多維奇數(shù)學習題集》,我們就找上面的難題來做,做不出來就一起探討。”基礎學科比較難,老師就和學生一遍遍地過習題,拆解要點;英語基礎比較弱,當時的朱慧芬老師從音標、口語、書寫等方面仔細校正,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方位掌握英語。
也正是在那一年,軟科學概念被中國學界引進和討論。對于愛看書的薛瀾來說,這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敏銳地察覺到,這個尚處于空白的領域未來可能需要大量人才。這是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科學的興趣超過了工程技術。
從此,他的人生迎來了第二個轉折點。
轉型:
從工程技術到社會科學
1982年,薛瀾和幾個青年教師被派往上海光機所,參加一項激光核聚變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期間,與很多科研人員的交流讓薛瀾堅定了改換專業(yè)的信心。他覺得,當時國家最缺的不是具體工程技術人才,而是科研管理人才。幸運的是,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的領導遠見卓識,成立了當時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科學學研究機構。薛瀾毅然決定,轉型,去他并不熟悉但更想去的地方!
為了了解到科學學理論的最新動向,更深更專地走下去,薛瀾走上了學英語、申請去國外高校就讀的道路,并于1985年邁出國門,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深造。
回憶大學度過的時光,薛瀾評價道:“對我來說,母校給了我進入工業(yè)化社會的身份證,讓我從一個下鄉(xiāng)知青成為具有城市戶口的工業(yè)化社會建設者。更重要的是,她給了我一個現(xiàn)代化社會公民所應當具有的廣博知識、理性思維、獨立價值觀和公共行為準則。這是讓我終身受益的無價之寶!”
留學:
從初識美國到感受世界
1985年,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飛機,薛瀾第一次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盡管托福分數(shù)高達627分,自以為英文很好的他剛到學校就遇到了困難,“給我們辦手續(xù)的學生助理多是印度人,他們講的英語超級流利,但我聽了半天聽不懂,開始懷疑我這英語是不是學錯了?!?/p>
第一堂課,老師的口音慢悠軟綿,整節(jié)課都是懵的狀態(tài);
第一次用電腦寫作業(yè),既新奇又激動,但結果忘了保存;
第一次進入美國超市,為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而震撼……
正是在這一次次驚奇、意外和試錯中,薛瀾真正體會到文化沖擊的含義。
1987年至1991年,薛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工程與公共政策博士學位。這個學科專門研究那些以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公共政策問題,只招有理工科背景但有志于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博士生。單是入學考試,就要求一篇公開答辯的論文,以及3天內完成一項重大政策的分析模型。雖然不熟悉,但薛瀾硬著頭皮閱讀材料,分析數(shù)據(jù),連續(xù)3個通宵,終于通過了入學考試。攻讀博士的這幾年非常辛苦,但也讓他真正積累了一個學者所必備的能力。
博士畢業(yè)后的5年,薛瀾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工程管理系和國際關系學院任助理教授?!半x大學不遠,就是著名的K街。美國一些著名的思想庫和游說公司就駐扎在這里。工作之余,我參加了很多由這些思想庫組織的活動,親眼看到了思想庫和游說公司是如何影響美國公共政策制定的。”
這段海外經歷,讓他從里到外體會了中國之外的世界,也從外到里重新認識了中國?!昂芏嗳硕颊f,我們留洋學者崇洋媚外,但殊不知,正是在國外生活多年,才能看到西方繁華背后的體制缺陷與深層無奈,更能從平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中國發(fā)展的進步與挫折,更能從多元的歷史比較中看到中國與外部世界矛盾沖突背后的光明與希望。”
1996年,滿懷家國情懷的薛瀾,毅然決定回到祖國,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任教。
未來:
從公共治理到工業(yè)革命
在薛瀾看來,當下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巨變的時代,每天都有大量的公共政策出臺。這些不止關乎普通民眾利益,更關乎整個社會、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因此,中國對公共政策研究有著迫切需求?!懊绹葒业墓补芾硪呀洷容^成熟,做研究的影響是有限的。而在中國,公共管理任何一點改善影響所放大的倍數(shù)都是不可想象的?!?/p>
在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到來之際,薛瀾將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領域,關注科技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的收入機會與社會挑戰(zhàn)。“不管是教育、科技還是氣候變化等各個領域的具體政策,我們更關注它的背后,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政策的制定過程,面向未來,使它更加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p>
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其實是物理空間、信息空間、生物空間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人工智能是其中非常突出、有亮點的一項技術,其發(fā)展方向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到今天為止,人工智能仍然是弱智能應用,還沒到強智能領域?!暗疫\的是,在離強人工智能還比較遠的時候,國家和社會公眾就已經非常關注這個問題,就有可能通過社會各方來討論、協(xié)商,有意識地引導科學技術往更好造福人類社會、帶來風險最小的路徑上去發(fā)展?!?/p>
而為了應對這一趨勢,教育也應該發(fā)生大變革。薛瀾認為:一方面,可以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人工智能是跨領域、多學科的技術,充滿著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推動技術發(fā)展的同時,重視人工智能給道德、倫理、社會規(guī)范帶來的挑戰(zhàn)。“我記得母校是全國最早的幾所設立科學學研究室的高校。希望咱們能繼續(xù)發(fā)揚這種‘敢為人先’的光榮傳統(tǒng),一體兩翼,推動技術全面發(fā)展?!?/p>
雖然人在北京,但薛瀾一直關注著母校的發(fā)展:“盡管咱們長春理工大學并不是一所有著非常深厚歷史傳統(tǒng)的學校,但這反過來也是我們的優(yōu)勢,可以毫無包袱地大步向前,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試錯,真正辦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祝福母校,在不遠的將來,能做出更廣闊、更璀璨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