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紅霞, 文學院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文學博士, 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后。 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 四川杜甫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散曲研究會秘書長。 長期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在 《文獻》 、 《圖書館雜志》 、 韓國 《民族文化論叢》 等國內(nèi)外權威期刊雜志發(fā)表論文 50余篇, 出版專著 《宋代李白接受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權德輿研究》 (巴蜀書社) 、 《漢語實用慣用語法》 (韓國中文出版社) 3部, 主持完成省部級及國家級課題多項。 榮獲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十五屆四川省哲社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教育部多媒體課件大賽優(yōu)秀獎, 四川師范大學第二屆現(xiàn)代園丁獎, 四川師范大學第三屆教學名師, 四川師范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四川師范大學優(yōu)秀教學論文一等獎, 入選四川師范大學 251人才。
清雅書閣里, 她流連于書山卷海, 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文學夢想; 簡樸講臺上, 她致力于論智授知, 一點一點實踐內(nèi)心的人文關懷, 春風化雨, 桃李滿園。 她, 就是文學院教授王紅霞老師。
“我 18歲就在這個學校, 從沒離開過”
“我 18 歲就在這個學校, 從沒離開過。 ” 王紅霞在談起自己作為一名川師人的身份時十分感慨。 “中間是有機會可以離開的, 但我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這里。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 便產(chǎn)生了情感。 這就是一種川師情結吧。 ”
“自從成為了一名老師, 我就把講臺當作我的舞臺。 不管家里發(fā)生什么樣的事, 不管我的情緒怎么樣, 只要我一踏進教室, 我就是老師。 ” 王紅霞笑著說道, “我希望用一種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來感染學生。 在授課過程中, 第一, 知識點要正確; 第二, 要用正確的三觀來引導孩子們, 除了專業(yè)知識以外, 三觀也很重要。 教書育人, 本來就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
王紅霞在教學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方式, 即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重演文章故事。 “中國古代文學本來就具有詩樂舞三者合一的特點, 很多詩歌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 以及鮮明的人物形象。 與其讓老師死板地講解, 不如讓學生積極地參與。 教學也是雙向互動的過程。 ” 同時, 王老師還強調(diào)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她把一個班分成幾個小組, 而不是讓個人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 “每個人都參與進來, 自己動手去找第一手的資料, 比我直接告訴學生印象要深刻得多。 ”
出于對古代文學的熱愛, 對詩仙李白的景仰, 對學術研究的敬畏, 王紅霞對古代文學仍舊保持著一顆熱忱的赤子之心。工作多年, 王紅霞從未停止過閱讀和寫作。 她說, “做學問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 “學習古代文學, 首要是基礎, 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拿經(jīng)典作品來說, 你要先熟悉作品, 再有自己的闡釋。 閱讀者的人生經(jīng)歷、 個人喜好、 審美追求都不一樣, 所以解讀同一首詩時也會有不同的觀點。 在平時, 甚至是期末考試的試卷上, 我更希望看到學生有自己的思想。 ”
在講到自己的學生時, 王老師十分驕傲。 她常常鼓勵學生要 “走出去” 。 “走出去才知道自己有多優(yōu)秀, 世界有多精彩。 之前有一個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的一個學生, 但是他不愿意去, 覺得自己不行, 最后還是我逼他去的。 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畢業(yè), 在新西蘭讀國際漢語教育的博士。 ”
在教授學生的同時, 王紅霞也不忘給自己 “充電” 。 她說,“明年我計劃再進修一年, 因為知識是需要更新的。 要教學生一碗水, 我自己就先要有一桶水。 ” 做學問, 就是要有嚴謹?shù)膽B(tài)度, 吃苦的精神, 踏實的行動。 靜水流深, 學文學也好, 學什么都講究厚積薄發(fā)。
教育是一種傳承
談到治學, 王紅霞說, “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拜訪我的博士導師時, 他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 ‘一個人不光要做學問, 更要學做人。 ’ 作為一個學者, 在做學問的過程當中更應該堅守道德底線。 要想在學界立足, 要想獲得同行和別人的尊重, 第一, 要熱愛, 第二, 要敬畏。 ”
王紅霞老師的博導吳明賢老師說: “王紅霞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 勤奮好學的人, 她的認真與刻苦從其畢業(yè)論文便可看出。她的博士論文題目叫: 宋代李白接受研究, 2010 年 10 月已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書名為 《宋代李白接受史》 , 獲得了四川省政府第 15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這個題目所需的材料很多也很雜, 需要一個一個仔細研究。 而與之相關的書籍, 她都一一讀完, 這點讓我十分佩服。 我還記得她寫完之后跟我說了一句: ‘吳老, 這個畢業(yè)論文是寫出來了, 可是我渾身都是疼的。 ’ 可見她是用了功的。 我最欣賞她的三點便是:實事求是、 善于思考與勤奮刻苦。 她從學之時也遇到不少的困難——父親生病住院, 兒子讀中學, 而她自己還要學習。 可即便如此, 她勤奮依舊, 實為不易。 她治學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 從這, 便可見一二了。 ”
她的勤奮努力也讓其碩導常思春老師印象深刻。 “我常教導我的學生, 做人要真摯, 專研要刻苦。 而這兩點她都做到了。 我記得當初讓她研究 《權載之文集》 , 多讀書, 打好基本功十分重要。 她的碩士畢業(yè)論文 《權德輿研究》 完成得很不錯,讓我十分欣賞。 之后她有機會去國家圖書館做讀博士后研究, 她有點猶豫, 尋求我的意見。 我自然是建議她去的, 那可是一個寶庫。 能夠看到自己的學生變得更加優(yōu)秀, 作為老師也是十分自豪的。 在我看來, 王紅霞能力很強, 腦瓜子靈, 做學問很實在, 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 ” 常老師笑著說, 言語間無不顯露出自豪。
在老師們的嚴格教導與自己的努力之下, 王紅霞順利進入國家圖書館做博士后研究, 并有幸成為圖書館館長的學生。 在王紅霞老師看來, 求學期間最幸福的階段便是做博士后研究的時候, 沉浸書中時她誰也不是, 就是單純的自己。 “坐在國家圖書館的一隅, 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 而自己手捧書卷細細品讀, 現(xiàn)在回想昔日場景, 也覺得十分美好。 ”
在王紅霞看來, 教育是一種傳承, 不僅是傳承知識, 傳承品德, 還有情懷, 以及對美的發(fā)現(xiàn)與鑒賞等等。 她說: “我的老師教給我良好的品德, 我也有義務把這些教給我的學生。 ”
學生眼里的 “知心姐姐”
王紅霞老師把自己的學生親切地稱為 “我的孩子們” 。 “我是允許大家在我的課上吃早餐的。 為了上早自習, 很多孩子不吃早餐就來了, 這樣不行, 久而久之膽囊就會出現(xiàn)問題。 早上孩子們來上我的課, 吃粥喝牛奶等等, 都可以。 ” 很多學生都曾有過高中早課被老師發(fā)現(xiàn)吃東西的窘境, 王紅霞老師笑著說:“要是被我發(fā)現(xiàn), 我會說不要藏在桌子下面偷偷吃, 你拿到桌子上來吃。 慢點兒, 不要噎著。 ” 但越是這樣, 同學們只要上王老師的課, 總會早早地做好準備按時到課堂。
王紅霞的學生幽默地說: “王老師在我心中是一個亦師亦友的存在。 老師就像人們說的, 本來可以靠顏值卻也很有才華。 她研究李白,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李白的影子, 尤其是在課堂上, 老師既認真又大方自信。 她講課很有吸引力, 而且很懂得活躍氣氛, 同學們都在很開心的氛圍下學習。 私底下王老師是同學們的 “大朋友” 和 “知心姐姐” , 她會親切地跟我們交流生活, 為我們解決因境。 總之, 我覺得王老師是一位優(yōu)秀并且友善的老師, 作為她的學生我很自豪。 ”
“王老師是我見過的最有文人氣質(zhì)的老師了。 以前不太能想象 《憶君故》 里面 ‘謙遜溫文, 智者以身存’ 這類的句子, 沒想到會在王老師的身上, 看到這些一直仰慕著的影子, 最隨性,最溫和, 是師亦如友。 ” 另一位學生說到。 言語之間, 可見學生們對王老師的喜愛是非同一般。
才逾蘇小, 貌并王嬙。 韻中生韻, 香外生香。 求索之途, 王紅霞從川師出發(fā), 也在川師找到歸屬; 育人路上, 她從學生做起, 也為學生傾注心血。 她以文才向她的學生們傳達文學世界的妙言華章, 她也用一生譜寫她對教育的情懷和堅守。
(本報記者 鄭喻文 何華南 陳雪 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