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國良
南開話劇,自張伯苓1909年初(光緒三十四年冬)自編并主演了三幕劇《用非所學》始,以后每年周年紀念活動都演出話劇。先后演出了《箴膏起廢》(1910)、《影》(五幕,1911)、《華娥傳》(八幕,1912)、《新少年》(八幕,1913)、《恩怨緣》(八幕,1914)、《仇大娘》(二十三場,1915)、《一元錢》(七幕,1915)。當時,南開話劇都是自己編劇,只編出《說明書》或《詳志》,有別于傳統(tǒng)戲曲,稱“文明新戲”或“新劇”,有的也叫“天然劇”,沒有完整的演出腳本。由于是按幕列表寫出,后來人們又稱之為“幕表劇”。
最初,張伯苓是剛剛訪問歐美歸國。他直接摹仿的歐美戲劇模式,形式新穎。內(nèi)容多是反映現(xiàn)實的,很受歡迎,特別是知識青年的歡迎,不但在校內(nèi),即使在社會上也很有影響。起初每年都是開學后才起始籌備。臨時編出,時間緊迫,內(nèi)容詞句都很潦草,表演臨場發(fā)揮,演出質(zhì)量受到影響。校長張伯苓鑒于這種狀況也影響學校名譽,1916年時就決定提早在暑假期間開始編劇。他們就選擇了天津南郊的高莊開展編劇活動。
7月9日,張伯苓親自率領(lǐng)新劇團骨干師生,有團長時子周先生、編纂部長尹?詢先生、演作部長伉乃如先生、布景部正副部長華午晴先生、周恩來君等,先生7人,學生4人,乘小火輪到高莊(位于海河邊,即今津南區(qū)辛莊鎮(zhèn)境內(nèi))。該地“雖無名山勝景,而林木之幽深,民風之樸厚,亦足以悅目娛心”,加之村內(nèi)有“李氏私立小學堂”是近代早期建立的現(xiàn)代小學校之一,頗負盛名。張伯苓等就住在校舍里,約住5日。每人均編稿本三四個,經(jīng)校長認為可演者只有兩個,一個是尹?詢先生稿,一個是時子周先生稿,經(jīng)大家商定用時子周先生稿,初名《葉中誠》,是個五幕劇。暑假期中周恩來等參加編劇的人反復修改四次,保留了原稿的三四成,增刪后才形成初稿。
此時,校長的胞弟張彭春先生返校,公舉為新劇團副團長,他在美國對西方戲劇多有研究,并寫了《醒》等多個劇本,將“歐美現(xiàn)代所時行之寫實劇,傳布于吾?!保ㄖ芏鱽恚骸缎聞』I備》、《校風》第38期)。張彭春指導該劇的排演。計劃在校周年紀念日同時演出《葉中誠》和《醒》,經(jīng)過彩排于10月9日試演,大家商討認為《醒》劇“寓意幽深,難以一時領(lǐng)悟”(周恩來:《敬業(yè)》第五期),暫先停演,而將《葉中誠》由五幕增為六幕。張彭春指導增訂工作。增訂后于10月16日最后試演一次。校慶日專場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嘉許,索券者爭先恐后,惟以限于地址,致遺向隅之憾”,因此為社會各界再為演出一場;此外還應直隸各府參加第一區(qū)運動會的參賽代表及專程從北京趕來的清華學校師生專演一場,先后正式共演出5場。
嚴范孫先生每次排戲和演出都來觀看,并且組織他的諸孫觀看后一起討論。他還邀請?zhí)旖蛎繉O子文來校觀看批評,和林墨青一起商改該劇的詞句。增訂后,改定名為《一念差》,成為南開保留劇目。
《一念差》一劇,寫的是清朝末年候補道葉中誠與李正齋爭謀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一職。李正齋晉京賄賂得中,葉中誠不甘失落,遂聽信幕友王守義的蠱惑,誣陷李正齋私通革命黨,使其被捕入獄致死。而葉中誠雖謀得海關(guān)監(jiān)督職位,而良心未泯,內(nèi)疚欲狂,于是愿供養(yǎng)李妻及子女。然李妻不明內(nèi)情而不受。葉良心更受到譴責,以至無地自容,先殺掉王守義,最后自殺,并遺書悔“一念之差”,以贖罪責。
周恩來因?qū)卯厴I(yè),雖未參加該劇的演出,但專管演幕和布景。并在演出時,追記詞句,及時整理出《〈一念差〉內(nèi)容詳記》,以“飛飛”筆名,在《敬業(yè)》學報第五期發(fā)表,以饗讀者。周恩來在文前還加了“記者識”,敘述了該劇的編演情況,之后他寫道:“記者僅據(jù)最近排演之所知,詳為敘明演作及布景之內(nèi)容。至于新劇體裁,有未合之處,臨時有改纂之點,則記者以詞句之未定,時期之急迫,不便越俎代庖,致愆本報出版定期,祈閱者鑒之,諒之是幸?!?br> 該劇演出后,腳本于1919年1月《春柳》戲劇雜志第二期起三期連載全文。春柳社的著名戲劇家濤痕在發(fā)表《一念差》腳本前加了批注:
“吾國新劇之興,當然以春柳社為嚆矢。其后,國內(nèi)新劇團成立甚多,然較諸天津南開學校腳本而欲上之,亦殊不可多得。《一念差》一出,北京某坤班亦演之,惟加添唱詞,已非新劇之原則,即鄙人所謂‘過渡戲’也。茲以南開《一念差》腳本付梓,以饗嗜新劇諸君———濤痕注”。在刊載劇本的最末一期于劇本末尾并加簡評曰:“新劇腳本,如此出所編之情節(jié),文筆曲折,是足為近日中國新戲之杰作?!?br> 該劇由南開學校新劇團首演后,京津?qū)I(yè)劇團多演出該劇。北京的文明園選用該劇本時,加了唱腔改變了話劇應有的特質(zhì),把暗場含蓄處弄得明白,缺少戲劇意味,倒了人們的胃口,著名戲劇評論家涵廬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專文,認為《一念差》符合戲劇原理,是一出“寫實主義中的問題主義的戲,批評文明園把《一念差》“七污八糟的弄壞了”。
南開新劇團從此重視了劇本的編譯建設(shè),1918年編出《新村正》五幕劇,劇本也發(fā)表在《春柳》上,1923年還將《一元錢》追憶詞句,編成演出腳本。這為我國早期話劇保存了難得的劇本,并初步實行了劇本制。曹禺與張彭春合作還將外國名劇改譯為適合中國上演的劇本。如《爭強》、《財狂》等,除供本校還供兄弟劇團演出。
張彭春1916年回國后主持了南開新劇團的業(yè)務工作,負責指導劇團的演出。當時雖然沒有明確的叫法,實際上已經(jīng)是導演制的發(fā)端。
南開新劇團1916年自編演《一念差》起,初步實行的劇本制和導演制,在中國話劇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